2011年8月15日 星期一

【聖嚴師父開示】佛化家庭的生活指南:倫理是佛化家庭的要素

  結婚之後的男女居士,必須要對婚姻關係的維護負起責任;要尊重並體會到對方是另外的一個獨立人格,不要以自己的興趣、個性、尺寸來要求對方;無論在任何情境之下,不可懷疑、批評、指責對方;發現衝突和矛盾,暫時不要處理,等待雙方心平氣和時,再解釋、溝通,以取得對方的信任和諒解。同時,在任何時候,你又是配偶的一部分,所以沒有權利單獨處理家庭中共同的財產、物品、生活方式,尤其對於管教子女等的問題,必須取得配偶的同意;若出遠門或已出遠門,必須讓自己的另一半知道你往何處,你在何處,是否平安、健康;要隨時而適當的關心對方的身心狀態和生活情況。



  婚後至少要負起關懷三個家庭的責任和義務:第一,是夫婦兩人自己的家庭;第二,是公婆的家庭;第三,是岳父母的家庭。不能因為自己娶妻或嫁人,就忽略了年長的父母及原來的老家。同時也要關懷自己的兄弟姊妹親屬的家庭,和他們的婚喪喜慶,否則會讓年老的父母不安,也讓親戚朋友批評。不要期待父母親友的援助,卻要時時刻刻想到父母親友是否需要關懷。最忌諱的是讓父母說:「娶了媳婦,丟了兒子。」也不要讓岳父母說:「嫁出去的女兒,等於潑出去的水。」如果是那樣的話,就變成忘恩負義的大不孝。



  一旦生孩子,不論是男、是女,都應該感到歡喜、歡迎,悉心扶養,教育成人。夫妻不是冤家,子女不是討債鬼,他們來幫助你成長,來促成你履行父母的義務,所以是你的小菩薩,要對子女付出耐心和慈悲心,要因材施教,給予適當的關懷和照顧。不可將子女當成自己的財產來支配;更不可將子女視為自己的替身來指望。尤其不可有養兒防老、期求反哺及回饋的心。雖然當教導兒女知道孝心,可是站在做父母的立場,則但盡責任,不存企圖,那是最健康的心態。



  現代的家庭,多半只有未成年的兒女跟父母生活在一起,一旦成年,不論是否結婚,求學或就業,絕大多數會離開父母而過他們獨立的生活。所以,當兒女快成年前,必須做好心理準備,到那時候,夫婦倆已是中年或步入老年,正好可以利用照顧子女的心情和時間,去關懷社會大眾的福利,以義工的方式來奉獻自己。最好是參加宗教團體的活動,一方面可精進修學佛法,同時也將對於子女的一份執著,轉化為對眾生的關懷和慈悲。所以在印度,人生可分為四個時期:少年期、青年期、中年期和晚年期。少年及青年期是過家庭生活、求學和求業,中年及晚年期是過社會的生活和宗教的生活。



  就佛教而言,婚後除了遵守三皈、五戒,更可以利用假期或假日,參加定期的修行,學習著過無牽無掛、無憂無慮的修道生活。比如:到寺院參加佛七、禪七或受持八關齋戒,雖然如此,但自己依然過著有夫、有妻的在家形態的生活,那確實是夫唱婦隨、白頭偕老的終身伴侶,不是彼此的糾纏,而是互相的提攜,做一個愉快、自在,和使自己滿意也讓他人敬仰的在家居士。


2011年8月14日 星期日

【聖嚴師父開示】佛化家庭的生活指南:婚禮是佛化家庭的基礎

  法鼓山的理念是為了「提昇人的品質,建設人間淨土」。可是,想要提昇人的品質一定要站在人的立場,以人的身分完成人的高尚品格,然後「人成即佛成」。當人都成佛時,人所處的環境就是淨土。同時,在其他的人都還是凡夫的時候,只要個人內心淨化、生活淨化、品格提昇,他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建設人間淨土的人,也能享受體會人間淨土。這是靠自己來建設淨土,並且將淨土分享給別人。



  人的出生是由於父母的結婚,父母的結婚就是建設佛化家庭的基礎。一個家庭縱然沒有兒女,也要有夫婦兩人的共同生活,如果沒有夫婦倆共同的生活,就不成其為家庭。



  人類的社會是依靠人與人的結合,互相支援關懷,彼此呼應照顧,共同合作努力,才能成為一個和諧安詳的社會;而其中的成員,就是以男性與女性相結合的家庭,為組成一個社會共同體的基本單元。如果在一個社會體的結構中,男女之間沒有夫婦的分際,也沒有家庭的倫理,一定會製造出許多的亂源。所以世間不論任何的宗教和哲學,乃至於現代的社會學都主張要有正當的夫婦關係。所謂「男大當婚,女大當嫁」,既能維繫人類社會的和諧,也可促成人類子孫的綿延。

 

  男女的結合是人生的大事。結婚的儀式是證明一對男女已經成長成熟,必須負起作為一個成年人的責任。也是建立另一代人倫關係的開始。從兩個單獨的個人而成為一對夫婦,他們彼此之間必須共同遵守信諾、責任、義務。所以一個人在結婚之前和結婚之後,對於人生的體驗和責任的承擔,是完全不同的。



  由於結婚的行為,成為風俗和習慣之後,男女結婚,舉行婚禮,便形同演戲。目的只是在向親友宣告,或者是為了取得法律上的認可;在忙碌、鋪張、應酬、花錢的過程之中,不但自己花錢,也讓親友花錢之外,並不能為一對新人在觀念和心理上產生神聖、莊嚴和負起責任的教育功能。因此,凡是有兒女結婚,父母都很勞累,也讓親友破費,造成一種浪費的禮俗。而在結婚之後也不能促使這對新人,產生互愛互敬、白首偕老的共識,這是非常可惜和遺憾的事。



  佛教徒可分為出家和在家的兩大類,而以出家修道的人為僧,在家學佛的人為俗。出家是非常莊嚴神聖的,但只有少數人有此福德因緣,絕大多數的佛教徒都是在家人。不過佛教徒的在家人和一般的在家人,也有所不同,在家的佛教徒必須依靠佛、法、僧三寶作為人生方向指歸;也應該遵守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乃至不飲酒等的五戒。實際上這也是作為一個淨化人心、淨化社會的基本生活方式。縱然無法將五戒持得很清淨,至少在結婚典禮時應該要知道學著遵守五戒,特別是不邪淫戒,那是非守不可的,那就能夠保障不會發生所謂「婚外情」的危機。



  在佛化婚禮中,一定會勸勉新婚男女要互相尊敬、互相禮讓、互相關懷、互相諒解。要將夫婦中的另一半視為共同修行菩薩道的伴侶,所以佛教徒稱呼自己的配偶為「同修」,或彼此互稱「我家師兄」和「我家師姊」。有了孩子就將他們當成是助道的「我家小菩薩」,對於公公婆婆和岳父母,就將他們當作成就自己修學菩薩道的「我家老菩薩」。如果能透過此種心情和認識彼此相待,則種種的家庭問題自然會運用佛法的慈悲和智慧來化解。所以我要說:淨化人間始於佛化的家庭,建設佛化家庭始於舉行佛化的婚禮,而佛化的婚禮就是為了提昇人的品質。



  在佛化婚禮中,遵守素食、禁用葷酒,不在婚禮中大擺宴席,也不大事喧鬧,更不讓親友們有致送厚禮的額外負擔。由法師以三寶來為新人祝福,就是婚禮中最高的禮物,也是對於新人終身受用不盡的最佳禮物。 



  我們舉辦佛化的聯合婚禮,更能符合環保節約的精神,而且使得參加婚禮的男女居士,在隆重、莊嚴、祥和、喜悅的氣氛中,感受到婚姻是一樁神聖的責任和崇高的義務。也能讓新人的父母親友們,在佛化婚禮的參與過程中,分享到新人的圓滿和幸福。更能讓新人感受被欣賞、讚美、勉勵的幸福。所以,佛化的聯合婚禮,具有淨化人心、淨化家庭以及淨化社會的多重功能。


2011年8月12日 星期五

【聖嚴師父開示】美滿婚姻的原則: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




夫婦的結合,是同舟共濟、相依為命的兩個人。

夫婦的相處,除了彼此相愛,也要彼此學習著從衝突與矛盾中,做統一與調和的努力;在不斷地溝通、協調、妥協、適應之中,幫助彼此的成長,促進家庭的和樂。

夫妻相待當遵守六個原則:
  1. 互相感謝,不要計較,但是要有接受對方計較的寬大心懷。

  2. 互相尊敬,不要輕慢,但是要有接受對方輕慢的寬大心懷。

  3. 互相禮讓,不要侵犯,但是要有接受對方侵犯的寬容心懷。

  4. 互相關懷,不要冷漠,但是要有接受對方冷漠的心理準備。

  5. 互相信賴,不要懷疑,但是要有接受對方懷疑的心理準備。

  6. 互相諒解,不要誤會,但是要有接受對方誤會的寬宏大量。
因為婚姻關係是終身相守相助的大事,兩個不同的人,生活在一起,由於各自身心的失調以及環境的衝擊,難免會有意見及性格上的小磨擦,只要有一方能包容對方,就可以維繫夫婦間的和諧。

  佛化的婚姻,是共同修行菩薩道的終身伴侶,菩薩是有慈悲和智慧的,佛教徒的夫妻,當以慈悲照顧對方,當以智慧照顧自己,慈悲沒有敵人,智慧不起煩惱。

  以佛化的家庭,是共同修行菩薩行的道場,要學習著用慈悲心,用柔軟語,用感激、奉獻和報答的態度,盡心盡力為每一個成員服務。

  以佛化婚禮結合的夫妻,一旦有了磨擦吵了嘴,趕緊念佛,多多拜佛,至誠懺悔。要記得,你們是在吳伯雄部長的證婚,我聖嚴法師的祝福,以及父母親友們的主婚和觀禮中,在佛前宣誓結婚的,你們要隨時提醒自己,用誓詞中的兩句話「無論富貴貧窮,此誓終身不渝」來共同勉勵。

我在這裡,為你們二十二對今天在三寶之前完成佛化婚禮的新人祝福,祝福你們的幸福人生,祝福你們的美滿婚姻。(一九九四年十月二十二日講於農禪寺,原收錄於《一九九四法鼓山禮儀環保年禮儀環保實錄》)

【聖嚴師父開示】佛化聯合婚禮的意義及形式

  法鼓山的理念「提昇人的品質,建設人間淨土」,是由佛化家庭開始落實的,而其組成是自結婚開始的。所以自婚禮開始,便應將佛化家庭的本質落實其中。換句話說,三皈五戒的實踐,是由婚禮-菩提因緣的開始。



  在佛化婚禮主張素食、忌葷酒,即是不殺生、不飲酒的落實,使日後更能將五戒中的不邪淫、不偷盜、不妄語,切實地在家庭中實踐。此外,婚禮中不擺宴席,是符合環保節約的精神;由三寶來祝福新人,是婚禮中最大的禮物,比鑽戒、洋房更有意義。



  藉由三皈五戒的修持,智慧與慈悲亦隨之而顯現,對事情的看法與心態也將有所不同。在佛化家庭中,小孩就是我們的小菩薩;公婆、岳父母即是我們的老菩薩,以此種心情相待、相互尊重,種種的家庭問題,自然能透過慈悲與智慧來化解。所以說,淨化人間始於佛化家庭;建設佛化家庭始於佛化婚禮,而佛化婚禮正是「提昇人的品質」的重要過程。



  我們計畫於十月份,在農禪寺布置禮堂,舉辦佛化聯合婚禮,鼓勵準備結婚的未婚男女信眾參加,由禮堂隆重、莊嚴、祥和、歡喜的氣氛,加上法師的祝福,讓結婚的青年男女感到婚姻是一樁神聖的責任和義務。同時,雙方家長和親友不致於有那麼大的經濟壓力和忙碌的籌畫雜事,又能分享到婚禮的喜悅和希望。 



  此外,在婚禮中我們以精美的茶點代替餐飲的大張宴席,既節省時間又節省金錢。我們鼓勵來賓送一件小小禮物表示對新人的祝福,不需送大紅包,如此也可以減輕親友來賓的經濟負擔,以免為了參加婚禮而大費周章、精打細算、患得患失。同時,新人也不致那麼勞累,事前拜訪,事後拜謝等。



  我們希望讓新人及其父母能在婚禮中享受到寧靜,和被欣賞、讚美、祝福,並在和諧的氣氛中完成人生的一件大事。(原收錄於《一九九四年法鼓山禮儀環保年禮儀環保實錄》)

2011年8月5日 星期五

【聖嚴師父開示】佛化婚禮與佛化家庭:修行是佛化家庭的提升

修行是佛化家庭的提升



  一旦生孩子,不論是男、是女,都應歡喜歡迎,悉心扶養,教育成人。夫妻不是怨家,子女也不是討債鬼,子女是來幫助你成長,來促成你履行父母的義務,所以是你的小菩薩;要對子女付出耐心和慈悲心,要因材施教,給予適當的關懷和照顧。不可將子女當成自己的財産來支配;更不可將子女視爲自己的替身來指望。尤其不可有養兒防老、期求反哺及回饋的心。雖然當教導兒女知道孝順父母,可是站在做父母的立場,則但盡責任、不求回報,都是最健康的心態。 



  現代人的家庭,多半只有未成年的兒女跟父母生活在一起,一旦成年,不論是否結婚,爲了求學、就業,絕大多數會離開父母而過他們獨立的生活。所以,當兒女快成年前,必須做好心理準備,到那時候,夫婦倆已是中年或步入老年,正好可以利用照顧子女的心情和時間,去關懷社會大衆的福利,以義工的方式來奉獻自己。最好是參加宗教團體的活動,一方面可精進修學佛法,同時也將對於子女的一分執著,轉化爲對大衆的關懷和慈悲。所以在印度,人生可分爲四個時期,少年期、青年期、中年期和晚年期。少年及青年期是過家庭生活,求學和就業;中年及晚年期是過社會的生活和宗教的生活。

  

  就佛教而言,婚後除了遵守三皈、五戒,更可以利用假期或假日,參加定期的修行,學習著過無牽無挂、無憂無慮的修道生活。比如:到寺院參加佛七、禪七或受持八關齋戒,雖然如此,但自己依然過著有夫有妻的在家形態的生活,那確實是夫唱婦隨、白頭偕老的終身伴侶,不是彼此的糾纏,而是互相的提攜,做一個愉快、自在、使自己滿意、也讓他人敬仰的在家居士。



本文摘自:聖嚴法師著《佛化家庭的生活指南》

【聖嚴師父開示】佛化婚禮與佛化家庭:倫理是佛化家庭的要素

倫理是佛化家庭的要素



  結婚之後的男女居士,必須要對婚姻關係的維護負起責任;要尊重並體會到對方是另外的一個獨立人格,不要以自己的興趣、個性、尺寸來要求對方;無論在任何情境之下,不可懷疑、批評、指責對方;發生衝突和矛盾,暫時不要處理,等待雙方心平氣和時,再解釋、溝通,以取得對方的信任和諒解。同時,在任何時候,你又是配偶的一部分,所以切勿單獨處理家庭中共同的財産、物品、生活方式,尤其於管教子女的問題,必須取得配偶的同意理解。若出遠門或已出遠門,必須讓自己的另一半知道你往何處,你在何處,是否平安、健康;要隨時而適當的關心對方的身心狀態和生活情況。 



  婚後至少要負起三個家庭的責任和義務:第一是夫婦兩人自己的家庭,第二是公婆的家庭,第三是岳父母的家庭。不能因爲自己娶妻或嫁人,就忽略了年長的父母及原來的老家。同時也要關懷自己的兄弟姊妹親屬的家庭的婚喪喜慶。否則會讓年老的父母不安,也讓親戚朋友批評。不要期待父母親友的援助,卻要時時刻刻想到父母親友是否須要關懷。最忌諱的是讓父母說:「娶了媳婦,丟了兒子。」也不要讓岳父母說:「嫁出去的女兒,等於潑出去的水。」否則的話,一定是真的不孝了。

【聖嚴師父開示】佛化婚禮與佛化家庭:三寶為佛化家庭的指歸

三寶為佛化家庭的指歸



  佛教徒可分爲出家和在家的兩大類,而以出家修道的人爲僧,在家學佛的人爲俗。出家是非常神聖、非常莊嚴的選擇,但只有少數人有此福德因緣,絕對多數的佛教徒都是在家人。不過,佛教徒的 在家人和一般的在家人,也有所不同。在家的佛教徒必須依靠佛、法、僧三寶爲人生方向的指歸;也應該遵守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 不妄語乃至不飲酒五戒。實際上這也是做爲一個淨化人心、淨化社會最基本的生活方式。縱然無法將五戒持得清淨,至少在結婚典禮時 應該要知道學著遵守五戒,特別是不邪淫戒,那是終身非守不可的。 



  在佛化婚禮中,一定會勸勉新婚男女,要互相尊敬、互相禮讓、互相關懷、互相諒解。要將夫婦中的另一半視爲共同修行菩薩道的 伴侶,所以佛教徒稱呼自己的配偶爲「同修」,或彼此互稱「我家 師兄」和「我家師姊」。有了孩子就將他們當成是助道的「我家 小菩薩」。對於公公、婆婆和岳父母,就將他們當做成就自己修學 菩薩道的「我家老菩薩」。如果能透過此種認識,彼此相待,則在 遇到種種的家庭問題時,自然會運用佛法的慈悲和智慧來化解。所以我要說:淨化人間始於佛化的家庭,建設佛化家庭始於舉行佛化的 婚禮,而佛化的婚禮就是爲了提升人的品質。

  

   在佛化婚禮中遵守素食,禁忌葷酒,不在婚禮中大擺宴席, 也不大事喧鬧,更不讓親友有致送厚禮的額外負擔,由法師以三寶 來爲新人祝福,就是婚禮中最高的禮物,也是對於新人終身受用不盡的最佳禮物。

  

  舉辦佛化的聯合婚禮,更能符合環保節約的精神,而且使得 參加婚禮的男女新人,在隆重、莊嚴、祥和、喜悅的氣氛中,感受到婚姻是一樁神聖的責任和崇高的義務。也能讓新人的父母親友們, 在佛化婚禮的參與過程中,分享到新人的喜悅和幸福。更能讓新人 感受到被欣賞、讚美、勉勵的幸福。所以,佛化的聯合婚禮,具有 淨化人心、淨化家庭與淨化社會的多重功能。

【聖嚴師父開示】佛化婚禮與佛化家庭:婚禮不應僅是習俗

  想要提升人的品質,一定要站在人的立場, 以人的身份,完成 人的高尚品格,然後就能「人成即佛成」了。 



  當人都成佛時,人所處的環境就是淨土。 同時,在其他的人都還是凡夫的時候, 只要個人 內心淨化、生活淨化、品格提升, 他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建設人間淨土的人,也能享受、體會人間淨土,這是自己來建設淨土,並且將淨土分享給別人。 



婚禮不應僅是習俗




  人的出生是由於父母的結婚,父母的結婚就是建設佛化家庭的基礎。人類的社會是依靠人與人的結合,互相的支援關懷,彼此呼應照顧,共同合作努力,才能成爲一個和諧安祥的社會;而其中的成員,就是以男性與女性的家庭,爲組成一個社會共同體的基本單元。如果在一個社會體的結構中,男女之間沒有夫婦的分際,也沒有家庭的倫理,一定會製造出許多的亂源。所以,世間不論任何的宗教和哲學,乃至於現代的社會學者,都主張要有正常一夫一妻的婚姻關係。既能維繫人類社會的和諧,也可促成人類子孫的綿延。



  男女的結合是人生的大事。結婚的儀式是證明一對男女已經成長成熟,必須負起做爲一個成年人的責任,也是建立另一代人倫關係的開始。從兩個單獨的個人而成爲一對夫婦,他們彼此之間必須共同遵守信諾、責任、義務。所以一個人在結婚之前和結婚之後,對於 人生的體驗和責任的承擔,是完全不同的。 



  由於結婚的行爲,成爲風俗和習慣之後,男女結婚,舉行婚禮,便形同演戲。目的只是在向親友宣告,或者是爲了取得法律上的認可;在忙碌、緊張、應酬,不但自己花錢,也讓親友花錢之外,並不能爲一對新人在觀念和心理上産生神聖、莊嚴、負責的教育功能。因此,凡是有兒女結婚,父母都很勞累,也讓親友破費,造成一種浪費而無益的禮俗;在結婚之後也不能保障這對新人能夠互愛互敬,白首偕老,這是非常可惜的事。